
在当下的消费市场中,卫生巾行业看似一片繁荣,市场规模持续扩张。但深入探究便会发现,卫生巾距离真正意义上的“品类升级”,或许还差了一个“品类合格”的距离。Nint任拓最新的电商数据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这一现象的窗口。
从大行业结构来看,卫生巾在市场中占据着较大的份额,五个季度成交均价为30.55元,但这一价格增长背后的驱动因素值得我们深入探究。任拓情报通显示,成交均价100 +的高销宝贝榜单中,绝大部分链接到手片数超过120片,实际片单价并不支持品类升级的结论,大概率是囤货行为驱动。这一数据表明,市场上看似因价格提升而呈现的“升级”趋势,实则是消费者大量囤货导致的虚假繁荣,并非产品真正在品质、功能等方面实现了升级。
在产品属性方面,基础功效依旧占据统治地位。MAT (202503) 属性数据显示,轻薄透气和吸收防潮占了90%的销额体量。尽管2025Q1属性数据对比表明,抑菌功效开始受到消费者青睐,拿下了12%的市场,抗敏功效也有从全年2.5%提升至Q1的3.99%趋势,但基础功效的绝对统治地位依旧凸显出行业在功效升级上的缓慢。在材质上,纯棉材质虽维持优势地位,棉柔亲肤与纯棉材质占比幅度从74.08%持续上涨到76.33%,液体材料关注度下降明显,从9.39%降至4.31%,无纺布有小幅提升,从2.78%升至4.03%,但整体而言,材质创新步伐较为迟缓,距离满足消费者对新材料、新体验的期待尚有差距。从长度需求看,240-250区间的长度约为卫生巾整体需求的1/3,270日用加长需求量有所提升,或因“棉长事变”导致,但这更多的是市场对现有问题的被动应对,并非主动的品类升级举措。
从品牌格局来看,货架电商端(mat2503)头部三强地位虽暂时未变,但增速和销额显示维稳不易。部分品牌在一年时间以超50% 甚至超100%的增速跻身品牌TOP10,这看似是市场活力的体现,实则反映出品牌竞争的无序性。众多品牌更注重市场份额的争夺,而非沉下心来进行产品升级。
购后评价更是直接反映出卫生巾品类在基础层面的不合格。卫生巾销售高峰月往往也是差评多发月,差评数量增速远超好评,且好评率在五个主要二级维度上都呈下降趋势。评价中频繁出现侧漏、吸收差、过敏、胶面不粘等基础痛点,这表明行业可能连基本的产品质量都未能有效保障,更难谈品类升级。
2024年卫生巾行业因公关事件洗牌,这成为了行业变革的导火索。小品牌有了在头部厂商压制下上浮的机会,也加速了卫生巾新国标颁布。这本应是行业迈向升级的契机,有望实现质量升级以解决基础痛点、整肃行业标准,推动功效升级如杀菌、清洁等功能的拓展,以及材质升级开展新面料研究。但目前来看,行业仍在艰难爬坡,距离真正实现品类升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结合任拓的电商数据观察可以发现,尽管在当前的存量市场中,卫生巾行业的整体增长并不显著,但因其刚需属性,对于新品牌而言,仍然是一个具有潜力的赛道。只是在突破过程中,品牌需正视品类合格这一前置条件,切实解决产品现存问题,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品类升级,避免在虚假的市场繁荣中迷失方向。